曲目介绍
《贼鹊》 序曲(罗西尼)
与罗西尼其他的许多序曲一样,歌剧《贼鹊》序曲也采用了奏鸣曲形式。乐曲开始时是一段庄重豪迈,扣人心弦的小鼓滚奏,为即将出现的进行曲风格的合奏音乐定下了基调。鼓乐尚未停息,合奏部分的主题便雄壮而豪放地出现了(片段1)。序曲的第二主题首先出现在双簧管上(片段2),并经过多次反复,强度逐渐加大,最后达到了暴风雨般的高潮。这种"渐强"是罗西尼惯用的手法,几乎在他的每首歌剧序曲中都可以听到这种渐强乐句,这几乎成了他的一种癖好,罗西尼的同时代人甚至给他取了一个外号:"渐强先生。"但这是一种绝妙的癖好,在加强气氛、使人振奋、增强戏剧感染力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种方式被后人称为"罗西尼式的渐强"。
《情人的眼泪》(梅尔兹)
出自歌剧《弄臣》。《弄臣》是G.威尔第创作的歌剧。3幕。剧本由M.皮亚维根据V.维克多•雨果的讽刺戏剧《国王寻欢作乐》改编。作于1850~1851年,1851年首演于威尼斯,1853年在伦敦,1855年在纽约演出。主人公里戈莱托貌丑背驼,在宫廷里当一名弄臣。年轻貌美的曼图亚公爵专以玩弄女性为乐,而里戈莱托常为公爵出谋,帮他干勾引朝臣妻女的勾当,引起人们的愤恨,大家定计对他进行报复,让他不自觉地参加诱拐自己心爱女儿吉尔达。里戈莱托发现自己竟将女儿交给公爵后,决定雇刺客杀死他。当他从刺客手中接过装有尸体的口袋,以为大功已成时,忽闻公爵高歌之声,急忙打开口袋,发现里面装的是奄奄一息的女儿,这使他痛苦万分。原来,这个获悉行刺计划的少女对虚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而替公爵一死。作曲家注重加强歌剧的戏剧成分,用音乐手法将剧中人物内心的感情变化和人物性格表现得极为深刻。
《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罗西尼》(罗西尼)
《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的乐观、机智性格同这部歌剧的剧情和喜剧氛围有着美妙的呼应,但我们在听序曲时并无必要印证剧中的人物或情节,原因同样是富于喜剧性的——它并非专为《塞维利亚理发师》而写,而是借自一年前上演的作曲家的另一部歌剧《英吉利女王伊丽莎白》;而且实际上它也不是《英吉利女王伊丽莎白》的序曲,因为它还充当过更早的两部歌剧《离奇的误会》和《奥雷利安在帕尔米拉》的序曲!据说罗西尼也曾为《塞维利亚理发师》写过序曲,但序曲的乐谱不幸在演出前丢失了。这种说法颇受到一些人的怀疑,英国的科贝在所著《西洋歌剧故事全集》中认为:“究竟他是写成丢了,还是根本不曾写,却很可疑。”我们不必对此多加追究,因为在罗西尼的时代,序曲在音乐素材上同剧情很少有直接联系,它只是作为开场白,为即将开始的歌剧铺垫出适宜的气氛。就这一点而言,《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是非常优秀的喜歌剧序曲。
这首序曲处处体现了罗西尼歌剧序曲的典型特征。它以省去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写成,首先是一段标为庄严的行板的引子,两声响亮的强奏和弦后,弦乐和大管悄悄地以细碎的音型向上模进,引出木管乐器同弦乐器的简短对话。这一切重复一遍后,响起了托维所说的那种为罗西尼本人所喜爱的“像踏步声一样单调的断奏和弦伴奏”,在这一富有戏剧性效果的伴奏背景上,双簧管吹出延绵不断的长音,它持续向上攀升,直到仿佛进入阳光照耀的高空,而低音部分的伴奏恰如它下方翻滚的浓云。
《莫扎特魔笛主旋律变奏曲 》(贝多芬/卡鲁里)
《魔笛主旋律变奏曲》是西班牙著名吉他演奏家、作曲家索尔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根据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著名歌剧《魔笛》第一幕快结束时的一个主题编成的。这个主题在这部歌剧里并不是重要的曲调,也不是主要演员的唱段。它只是“光明之国”的主宰萨拉斯托宫中管事、摩尔人摩诺斯塔托斯和两个奴隶的一段重唱。索尔很喜欢这个曲调。他发现给它改编一下,很适合用吉他来演奏。于他对这个主题进行了精心的加工和发展,成为一支由序奏、主题、五个变奏和尾声这八个部分组成的《魔笛主题变奏曲》。
钢琴独奏 《弄臣》(李斯特)
《弄臣》是G.威尔第创作的歌剧。3幕。剧本由M.皮亚维根据V.维克多•雨果的讽刺戏剧《国王寻欢作乐》改编。作于1850~1851年,1851年首演于威尼斯,1853年在伦敦,1855年在纽约演出。主人公里戈莱托貌丑背驼,在宫廷里当一名弄臣。年轻貌美的曼图亚公爵专以玩弄女性为乐,而里戈莱托常为公爵出谋,帮他干勾引朝臣妻女的勾当,引起人们的愤恨,大家定计对他进行报复,让他不自觉地参加诱拐自己心爱女儿吉尔达。里戈莱托发现自己竟将女儿交给公爵后,决定雇刺客杀死他。当他从刺客手中接过装有尸体的口袋,以为大功已成时,忽闻公爵高歌之声,急忙打开口袋,发现里面装的是奄奄一息的女儿,这使他痛苦万分。原来,这个获悉行刺计划的少女对虚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而替公爵一死。作曲家注重加强歌剧的戏剧成分,用音乐手法将剧中人物内心的感情变化和人物性格表现得极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