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县古典主义音乐学习组

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La Campanella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19世纪的欧洲是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段。法国大革命致使波旁王朝路易十六国王被送上断头台,君主制根基被彻底摧毁,但大革命所许诺的理想世界迟迟未现,启蒙的理性思想遭受了灾难性的失败。这恰恰激发了人们对于启蒙思想所追求的理性的反思,浪漫主义因运而得以充分的发展。 欧洲社会各阶级进行激烈而反复的权力斗争,法国甚至经历了帝国和共和国的数次转变,革命走了很多弯路。同一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起云涌,各派思潮在相互的矛盾与冲突中消长。这一点尤其在艺术和音乐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代表着自由与浪漫的法国巴黎在此特殊历史时期里成为了世界艺术中心。



弗朗茨·李斯特 (Franz Liszt)


油画画像中的这位身着一排12个扣子黑色礼服的英俊男子就是钢琴界的帕格尼尼——弗朗茨·李斯特。

1811年,弗朗茨·李斯特出生于当时的奥匈帝国。匈牙利人自诩为欧洲唯一的有色人种,他们的姓名排列和中国、日本相同:姓在前,名在后,因此他的匈牙利名字应该是:Liszt Ferencz,李斯特·弗朗茨。


李斯特5岁时由父亲教会弹奏钢琴,8岁时开始作曲,9岁登台表演,获得匈牙利贵族资助赴维也纳学习,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卡尔·车尔尼,他曾说:“我的一切都是彻尔尼教我的。”而这位车尔尼就不多说了,所有弹钢琴的都要好好练它 


16岁那年,李斯特的父亲去世,全家随后搬迁至巴黎。李斯特和母亲住在一处狭窄的公寓中。这时李斯特靠教授钢琴课和作曲维持生计,就这样李斯特时长是从早到晚一个学生接着一个学生,而他的学生又遍布巴黎的各个角落,李斯特不得不在整个巴黎城奔波。就这样李斯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并不得不借着抽烟和喝酒来舒缓精神和肉体的疲乏。




音乐的交流融合与帕格尼尼大练习曲



一次音乐会使李斯特人生的轨迹出现转折。


在巴黎(1830年代欧洲大陆音乐家与演奏家的聚集地)1832年4月20日这一天,传奇人物——将灵魂出卖给魔鬼以换取惊人演奏技法的小提琴家——尼可罗·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为巴黎霍乱疫情受难者举办的慈善音乐会。在音乐会上帕格尼尼无与伦比的小提琴演奏令当时在场的青年李斯特大为震撼。李斯特从此决心成为钢琴界的帕格尼尼。


一个天才钢琴家即将诞生。但这一切也都来自于他刻苦的练习。这一成功的要领——练习,说起来太过于容易却需要我们花费一生的时间去品味和实践。


当李斯特返回到舞台上开始自己的演奏会时,他征服了几乎所有听众,成为了当时或者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家。这位钢琴家所到之处,就像今天摇滚明星那样,受到大众歇斯底里的欢迎。数千名观众挤在一个音乐厅里。少女们试图撕碎他的围巾和白色手套,或为保存李斯特的一根头发而争抢,李斯特狂热(Lisztomania)横扫欧洲。


李斯特将很多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品改写成为钢琴曲,其中最著名的就当属这套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了,其中除了第三号作品《钟》(La Campanella外,第1,2,4,5,6号作品都改编自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


帕格尼尼给李斯特带来的不仅是旋律,更是一种思路。但李斯特对帕格尼尼作品旋律的改编也绝不失为一种创新,他敏锐地抓住了帕格尼尼艺术的本质,在钢琴演奏领域极大的拓展了音响和表现力的可能性。李斯特这一行动是真正具有启示意义的,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La Campanella



La Campanella正是我们正听到背景音乐的别名,意大利语是迷你钟的意思,是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的第三首,以升G小调完成。而原作是帕格尼尼的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最后一个乐章。


全曲轻快流畅,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颗粒感令人愉悦。在主旋律多次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每当主旋律响起的同时总伴随着高声部的清脆钟声。例如开头一段,我们似乎听到的是钢琴家用三只手在弹奏。其实是右手负责了两个主旋律和高声钟鸣这两个声部。正常人的手大概可以演奏8度-10度音程,而曲中负责的主旋律与钟鸣的右手需要在超过八度音程的音间快速交替,这就需要演奏者右手在两个声部间跳跃,最极限时这种跳跃可以达到两个八度。 


精准而均匀、飞快音符中的装饰音、快速八度联奏所必须的精准度、肩背的力量和耐力以及手的弹性都对演奏者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


说道这里,终于该演奏家登场了。

首先由基辛同学登场演奏。至乐曲尾声处,他汗珠直往下落,甚至到乐曲的最后发生的几次脱发都被摄像机所捕捉。演奏过程中也出现了几处错音,能让基辛这样的天才少年演奏出错音并导致脱发的钢琴曲其难度就可见一斑了。


基辛同学演奏的 La Campanella


而朗朗不愧是更具天赋的钢琴家,演奏起来更淡定,视频中也更容易看到技术细节,所填筑的强弱对比也更显著,只是偶尔用力过猛。


朗朗演奏 La Campanella


最后是帕格尼尼的原作——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视频为日本小提琴家庄司纱矢香(Sayaka Shoji)携手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演奏的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庄司纱矢香17岁摘取帕格尼尼小提琴金奖,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帕格尼尼金奖得主。)





结语



影响李斯特一生的这一次音乐会可以看做是法国当时众多领域思想交流与碰撞的一个缩影。这种思想的碰撞使当时的法国巴黎成为世界上人们思维最为活跃的地方和最视自由为神圣的地方。但追求自由的路途总是充斥着矛盾与冲突。法国社会不断的爆发这着大小的摩擦。然而正是在这里,人们乐于探索和彼此交流,沙龙文化盛行,使得这里聚集了科学·、文学、艺术和音乐界的人才。正是在这个激昂而血雨腥风的年代,诞生了太多伟大的科学进步、文学、音乐与艺术。





END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