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县古典主义音乐学习组

预告 | 刘彦玲2018年上海音乐学院系列学术讲座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刘彦玲

刘彦玲,音乐史学家,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斯坦福大学博士。曾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Université Grenoble Alpes)音乐系担任客座教授,并曾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 Santa Cruz 分校,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学院 (College of Charleston)与台湾交通大学音乐研究所。

著作《十九世纪中叶的 新雅典”: 法兰兹·李斯特与 新德意志乐派》即将于2018年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其研究与教学领域包括李斯特交响诗、十九世纪交响乐、新德意志乐派和德国浪漫主义与十九世纪视觉艺术,电子音乐,还有文学与音乐之互动关系等美学议题。

其博士论文《Music for the People, Music for the Future: Monumentality as Expressive and Formal Ideal in the Symphonic Poems of Franz Liszt》获 台湾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博士论文奖奖学金和斯坦福大学 “Geballe 博士论文奖。曾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以研究员身份进入斯坦福人文中心从事研究工作。

长期活跃于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多次组织、主持或在美国音乐学学会年会、十九世纪研究学会、德国研究学会、国际音乐学东亚区学会、布达佩斯的李斯特学术会议、中国西方音乐史学会等众多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发表论文。其研究在《Arts and Terror 》、《Studia Musicologic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大利学术期刊《Estetica. Studi e Ricerche》、美国音乐学年会期刊《Journal of Music History Pedagogy》、《中山人文学报》(台湾中山大学)、《台大文史哲学报》(台湾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中发表文章。

部分研究成果曾获江苏省第十二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4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论文比赛第三奖与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客座教授奖助。


2018年4—6月间,刘彦玲将在上音连续进行五次系列讲座,内容丰富,视角新颖,多学科交互,敬请大家关注。



第一讲


“丰碑性”作为一种艺术的理念:

从李斯特与凯洛琳公主的关系切入

(“Monumentality as Expressive Ideal in the Partnership of Franz Liszt and Carolyn zu Sayn-Wittgenstein”)

时间:2018年4月20日 15:30——17:00

地点:北214


西方学术圈对创作的讨论长久以来多半聚焦于男性以独立的状态完成作品,甚少讨论到与其女性伴侣在创作中所形成的“合伙关系”。讲座基于西方音乐史学,并兼容文学批评视角,以李斯特与凯洛琳公主的互动为例,分析凯洛琳公主对李斯特创作过程中的干预与左右。讲座围绕李斯特《但丁交响曲》及其未完成清唱剧《圣斯坦尼斯劳斯》(St. Stanislaus)两部作品进行讨论,叙述凯洛琳公主如何试图将自己喜爱的“丰碑性”风格融入于李斯特的创作,然而,大规模乐曲和纪念性特人物以及英雄式叙事结构等“丰碑性”美学倾向,实际上与李斯特晚期的音乐思考有所悖离,从中解读李斯特的妥协,音乐既投射了凯洛琳公主在创作中的举足轻重的角色地位,也体现出作曲家由此所做的重要取舍抉择。




1


第二讲


瓦格纳与“音乐抄袭”:

超越与隐藏的范式

(“Richard Wagner and Musical Plagiarism: Modes of Creativity and Concealment”)

时间:2018年5月4日 15:30——17:00

地点:北214


虽然瓦格纳对他的妻子柯西玛说过他从李斯特的《但丁交响曲》中“剽窃”了一些乐思,但是他从不愿意公开表达其音乐创作上受到李斯特的影响。讲座以文学批评家托马斯·麦克法兰(Thomas McFarland)所提出的“原创性的矛盾”(originality paradox)观点来剖析瓦格纳对“影响”与“挪用”的态度,以瓦格纳的《帕西法尔》、李斯特《但丁交响曲》和李斯特合唱作品《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钟声》(The Bells of Strasbourg Cathedral)之间的动机网络为分析文本,同时参照瓦格纳的音乐散文,讨论其中矛盾与张力在瓦格纳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1


第三讲


聆听即凝视:

李斯特“匈牙利之战”中的通感与双重“凯旋”

(“Listening as Gazing: Synaesthesia and the Double Apotheosis in Liszt’s Hunnenschlacht”)

时间:2018年5月18日 15:30——17:00

地点:北214


在李斯特的交响诗作品中,《匈奴之战》与《从摇篮到坟墓》是两部受到视觉艺术启发的作品。在这两部作品中,李斯特企图将绘画中的视觉形态与色彩转化为音乐,尤其受到德国画家威廉·冯·考尔巴赫(Wilhelm von Kaulbach)的同名壁画启发而作的《匈奴之战》更为明显。讲座主要通过回溯李斯特如何延续与结合贝多芬的交响乐传统,以及关于E.T.A.霍夫曼在定义十九世纪早期浪漫主义时所重视的通感概念(synaesthesia)来进行探讨,就特殊音乐片段进行解析,如打击乐声响处理、管风琴的运用、大胆的音量设计等,乃至对传统曲式突破式的双重“凯旋”,阐释李斯特试图透过乐音唤起人们对过去匈奴与罗马人之间激烈场景的想象以及完成最终的救赎。






第四讲


器乐曲的双重事实?

布伦德尔标题音乐理论与新德意志乐派的乌托邦抱负

(“‘The ‘Twofold Truth’ of Instrumental Music? The Utopian Aspirations of the New German School and Franz Brendel’s Writings on Program Music”)

时间:2018年6月1日 15:30——17:00

地点:北214


汉斯利克于1854年出版的《论音乐美》挑战了标题音乐的拥护者,但是瓦格纳与李斯特这两位新德意志乐派的重量级作曲家,不是“姗姗来迟”就是并未直接地回应汉斯利克。针对汉斯利克的论点做出直接回应的人,反而是来自支持李斯特与瓦格纳的盟友——布伦德尔。受到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影响,布伦德尔强调标题音乐是音乐历史发展中的必然结果,是十九世纪中期先锋音乐的表征,但令人惊讶的是,在标题音乐中他并未全然推翻汉斯利克的见解;相反的,他的部份论点与汉斯利克产生交集。建议应将布伦德尔看似妥协的态度,视为反映新德意志乐派作曲家不同程度地承认器乐曲的“双重事实”:在强调器乐曲应具有明确的表达性的同时,也不愿放弃器乐曲的抽象与不确定性。这种“兼容并蓄”的观点体现出布伦德尔这位浪漫主义者在黑格尔历史哲学影响下和对标题音乐美学的论述中所表现出的乌托邦理想。






第五讲


幻听经验(Acousmatic Experience)中的大音希声与大象无形:

中国电子音乐中道家哲学的符号性

(“Silence and Shapelessness in the Acousmatic Experience: Signs of Taoism in Chinese Electroacoustic Music”)

时间:2018年6月15日 15:30——17:00

地点:北214


当中国电子音乐创作于1980年代掘起时,已经落后欧美四十多年了。当中国电子音乐创作于1980年代掘起时,已经落后欧美四十多年了。中国电子音乐的作曲家企图急起直追,希望能创造一个同时吸纳但也批判西方范式的“中国模式”。在这段期间,几位重要的中国电子音乐作曲家留学法国,在面对法国具象音乐传统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个挑战他们强调音乐应提供听众辨识的音乐符号以完成叙事性的美学准则,也就是舍费尔的“还原聆听”理论。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审视在张小夫与许舒亚电子音乐作品中叙事性与还原聆听原则之间共存的可能。在道家思想引导下,作曲家要求听者去专注声音的现象而不去刻意追寻声音之外的意涵,反而实践与实现了舍费尔理想中的聆听模式:当听者专注在抽象的声音来理解道家的思维时,聆听经验的本身就是在具开放性的电子声响中以开放的态度体会了“道”的意义。






上海音乐学院高峰高原团队建设项目

主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