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县古典主义音乐学习组

李斯特《 前奏曲 》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李斯特 《 前奏曲 》(交响诗之三)蒂勒曼指挥  魏玛交响乐团演奏


《 前奏曲 》(交响诗之三)是李斯特1848年根据法国诗人拉马丁的诗篇《诗的冥想》而创作的标题交响诗。“前奏曲”非指体裁,其含 义是“人生的前奏曲”。作品于1854年2月28日在魏玛首演。


拉马 丁的原诗中对人生的理解是消极、悲观的。然而作者在曲中所表现的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 探求。经历风暴、艰辛、斗争、悲伤后,进一步肯定人的力量和伟大 ,肯定光明的前景。


乐曲开头,在引子中先由弦乐器奏出 ,它清晰柔和,庄严而带有疑问。象是在说:人生的旅程将是如何的呢?音乐经过发展,奏出了雄伟有力的第一主题, 在起伏的琶音衬托下显得十分壮阔,它表明:人生是庄严、坚毅、伟大而又不平静的。


连接在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间有一个抒情的段落,明朗舒广是爱情的象征。第二主题温暖而真挚: 圆号加中提琴的柔美音色在竖琴和弦乐器的陪衬下,显得格外润泽连绵。这是春天的信息,是人生美好的愿望和情思的吐露。


展开部分是写“生命的风暴”。半音阶的三连音疾驰而过,紧张的和声音响,乐器的震奏,不稳定的调性更迭等,描写暴风雨的来临,生命之舟迎着狂风暴雨驶向光明的彼岸。在风暴过去的插段后,连接部的抒情音调和第二主题相继出现,但已变得带有进行曲的特点。经过战斗的洗礼,爱情和大自然的抚慰,生命显得更加光采,前程更加广阔。最后庄严宏伟的第一主题形成声势浩大的胜利场面。人的力量,人生的意义,得到了肯定。


在再现部出现之前,第二主题与插段的音乐相结合在另外的调上,而形成一个假再现,以及再现部第一、二主题出现的顺序倒置,是该曲在结构上的两个特点。 


扫一扫,关注太合音乐培训学校,我们将持续奉上学校的最新动态及音乐鉴赏导览等。

电话:13786928503


官网:http://taiheyinyue.tuanxue.com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