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格尼尼在演奏
可能大多数没有接触过古典钢琴曲或者古典音乐的人并不知道帕格尼尼,也不知道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但有相当多的小伙伴们都有可能听说过一首著名的练习曲——《钟》,以其相对高难的技术和在练习曲中相对优美的旋律而闻名于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曲如其名,其主旋律和大致发展来源于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或小提琴随想曲。正如帕格尼尼至于小提琴,李斯特在钢琴的演奏的作曲方面可以说是一位百年不遇的大师。据说,李斯特听到帕格尼尼精彩的演出后,便萌生了在钢琴上将其改编的想法。多年以后,《钟》作为一首曾经的小提琴协奏曲,经历了数次改编,终于被李斯特收录在《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作品集中,也逐渐为世人所熟知。
李斯特
《钟》(La Campanella),正如前文所说,以其高难的技巧和优美的旋律并存而流传于世。曲子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三部分中,每一部分都是利用一种新的音型,去重复之前的主题,也就是主旋律。而第四部分中,连续的八度将全曲的气氛推向高潮。
第一部分
曲目分析
01
灵动之钟
第一部分刚一开始,优美、熟悉、经典的主旋律便仿佛从天边降临一般悠远而又灵动的出现了。李斯特作为“钢琴之王”,极大地推动了钢琴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此之前,极少有一大段主旋律全部在最高和次高八度演奏的钢琴曲,可此段音域又恰好是模拟钟声敲击的最佳部分。
第一部分后半段,主题的后半部分出现,宽达16度的大跳可以说是让初次接触此种难度曲目的演奏者(比如我)吃了一定的苦头。随着主题的减弱,第一部分也宣告尾声。
银钟,如铃铛一般清脆
—————————————————————
古老的木钟,旷远悠长
音乐再次响起,曲子也进行到了第二部分,主题再次出现,不过此次主题由左手演奏,右手则变成了高音区的“敲击者”。如果说,第一段的钟是清脆的银铃,第二段的钟则是悠扬的木钟。第二段不同于其它部分的特点是,主题在这一段被重复了两遍,虽是重复,然音域不同,音型迥异,效果也大相径庭。这一段的钟,仿佛敲击速度极快但相当精准的机械钟,虽旋律的优美性并不突出,但精准的演奏带来的美感也是此段独有的。带来极快敲击速度的是“同音轮指”这一技巧的大量应用。技巧的高超带来了极佳的欣赏效果,也带来的相当的演奏难度。因此此段也可谓是全曲的“技巧担当”。
02
悠扬之钟
李斯特的“大师课”,李斯特本人曾被评价为二流的作曲家,一流的演奏家,“二流的”作曲能力尚且流传于世,可想而知他的弹奏水平该有多高
03
山
雨
欲
来
风
满
楼
第二三部分中间的过渡段,则是另一个技巧“半音音阶”演出的舞台。随着音调的高低起伏,听者的呼吸、情绪也仿佛被这一串串灵巧,清脆的“钟声”所带动,所牵引。全曲的小高潮也出现于此段,在最高八度的范围内每秒20个音的高频敲击,正是钟被
敲击后快速振动的写照。
经历了银钟、木钟和机械钟后,第三段为我们呈现的便是朴实的铜钟。曲进行到第三段,响度也较前段有了较明显的提升。但虽为提升,却又蕴含着一种控制,仿佛是演奏者在压抑着内心的“激情”,也好像是在“蓄势”一般,只待那惊艳的结尾。
山崩地裂
终于,在双手八度的轮番“轰炸”中,我们意识到,最富有激情的第四段出现了。此段的钟已无法用现实之物相比拟。可能是上古的巨人在撼动高山,也可能是诡谲的海妖在翻动大洋。套用一段对另一首曲子的评价(也很适合钟的这一部分):“在看似娇美柔和的主题下,在你能想象的范围内展现着最丰富的音。” 紧随其后的华彩段可以说是充分的显示了李斯特“炫技”的风格,在横跨5个八度(钢琴一共7个八度)的广大音域里,以高达每秒5-8次的速度,以双手八度的音型反复敲击,畅快淋漓,奏出了全曲的最强音。
04
曲终
怒浪滔天
—————————————————————
第二部分
相关轶事
钟
01——技巧方面
首先,从练习曲的角度来说,没有错音,速度快,干净清晰便是对演奏这首曲子的最高要求。在我听过的众多版本中,尤以阿根廷钢琴家阿格里奇的演奏为最。
阿格里奇在演奏
但是,前文也提到了,这首钟经历过众多改编。可能有些小伙伴认为,这首最为流行的钟技巧如此高深,那必是经过了几次难度的提高,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这首曲子在李斯特手上经历过2次改编,每一次的前一版都比后一版在技巧方面难了“十万八千里”。也正因如此,除非经过大量严格正规的专业钢琴演奏人员,罕有业余钢琴爱好者能够较好的驾驭原版。
拉赫玛尼诺夫在演奏。拉赫玛尼诺夫除了是一位天才的演奏家,还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作曲家,写过的作品不计其数,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baidu一下“世界最难钢琴曲”,里面可以看到他的作品。
在仅存的原本录音版本中,我个人最“崇拜”拉赫玛尼诺夫演奏的版本。做个直观的比较,新版《钟》一般演奏速度4:40,前文提到的高速演奏大多在4:00-4:10左右,而老版(难版)在拉赫玛尼诺夫手上,仅用4:00便完成了演奏,不可谓不震撼。(全部资源来自于网易云音乐)
原版钟的谱面,上面有密密麻麻的“蝌蚪”
02——我对一些录音版本的看法
《钟》作为一首演奏曲目,也有独特的情感,独特的旋律,独特的演奏感受。慢如6分钟的演奏,同样可以听出独特但不一样的效果。
中国钢琴家李云迪的版本,可以说是将其优美发挥到了极致。
郎朗的演奏,仿佛将技巧变成了随手运用的玩具,观赏体验最佳。
乌克兰钢琴家瓦伦蒂娜李斯特莎的演奏,则充分的显示了优美旋律下蕴含的力量。
而前苏联钢琴家基辛的演奏,便是力量爆发的代表。版本诸多,“听点”也各不相同。
闲来无事时,心烦意乱时,低沉忧郁时,都不仿坐下来听一下这支曲子,常听常新,感受也会不尽相同罢。
从上到下依次为:拉赫玛尼诺夫,郎朗,基辛,李云迪。
青春时光,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或许便是尝试的机会。被一首钢琴曲打动的话,也不妨亲身练习体验一番!
基辛在演奏《钟》
END
文字 ▏石浤澔
编辑 ▏石浤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