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年,46岁的贝多芬,耳朵几乎是要全聋了,虽然对他来说,并不是突然听不到声音了,很多年前他的听力就开始衰退,所以他也有充足的时间来习惯,并且适应,做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
毕竟,耳聋对一个普通人来说,都是一种打击,更何况对一个音乐家呢,虽然贝多芬早有预感,但是,在没有完全变聋之前,总还是会心存那么一点希望的,虽然这个希望很渺茫。
但是现在呢,46岁的贝多芬,耳朵基本上是听不到任何声音了。他之前追求过很多姑娘,但几乎都被拒绝了。所以,似乎,他这辈子注定是要耳聋并且孤独了。这是个挺大的打击,贝多芬在这几年间,创作力也下降了很多,首先他要适应完全听不见声音的生活,然后才是如何做一个完全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
另外他的经济状况也不好,基本来说就是勉强度日吧。虽然贝多芬天生就有个不服输的劲头,但内心肯定也是很郁闷的。人在非常郁闷的时候,往往并不愿意告诉身边的朋友们,而且这个时候的贝多芬,其实也没什么朋友了。
贝多芬最喜欢的学生费迪南德离开了维也纳,这个费迪南德就是我在前面的节目里说过的那位,经常陪着贝多芬一起散步的。贝多芬曾经很崇拜歌德,后来也和歌德见了面,并且成为朋友,但来往了没多久,贝多芬就发现,歌德很喜欢取悦那些贵族,在贝多芬心里,诗人的地位是非常非常高的,虽然他自己是个音乐家,但是,在心里,他更希望别人认为他是一个音乐诗人。
因为他觉得诗人是可以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的。而他自己呢,就在做着用音乐来解释什么是真正的美,这样的事儿。所以他看不起歌德,觉得歌德有这么好的诗歌天赋,却用来取悦贵族,做这么无聊的事情。并且不久之后就在公开的场合表达出了对歌德的鄙视。
之前支持过贝多芬的几个贵族,也因为贝多芬的观念和性格慢慢的开始疏远他了。贝多芬唯一还剩下的一个朋友,就是鲁道夫大公,也可以说,在这个时期,贝多芬主要就是依靠鲁道夫的资助。他一直跟贝多芬学钢琴,但是现在呢,鲁道夫得了关节炎,没法再弹钢琴了,和贝多芬的来往呢,也就没有以前那么频繁了。
所以此时的贝多芬,是相当孤独的,于是他决定找个不怎么熟的人,说说心里话,也算是一种排遣。
贝多芬有个女学生,叫做艾米丽,贝多芬给她写了一封信。他在信里说道,虽然有很多人喜欢他的音乐,但他仍然能感觉到,他离他的目标,他想要在音乐上实现的目标,还是太远了。他也没有达到自己期望中的境界,或许,也有可能永远也达不到了,所以他因此感觉到非常的痛苦。他理想中的目标,就像太阳那样,你能热切的感觉到它的温度,但你永远也触摸不到它,它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艾米丽,只有10岁的话,或许她会给贝多芬回信,表达她的理解之情,更甚至还有可能劝慰一番对吧,但是呢,现在的情况其实只是贝多芬故意找了一个根本就不可能看懂自己信中的内容的小孩,来自言自语罢了。
耳聋的贝多芬,也会写一些日记,他曾经在日记里写道,对你来说,除了在自己的心灵中,在音乐中,再没有什么而别的办法可以找到幸福了。
在这样的状态下,贝多芬连续一年的时间,都没有创作出新的曲子来了。贝多芬是一个绝不愿意重复之前的模式或者套路的人,所以他没法用之前的方法,再去随便写点什么音乐,在他看来,他的每一部作品,必须都是独一无二,有着鲜明的独有的个性的。比起来重复第五,第六交响曲的模式,他宁可去写一部全是巨大音响效果甚至接近于噪音的曲子。
事实上他也去扒翻了那些连巴赫都懒得看的陈旧的对位法技巧,只是为了根据这个,创作出来点不那么和谐的音乐。所以如果说把贝多芬能活到现在的话,蓝调,爵士,摇滚,这些他一定都会尝试着去创作。
贝多芬很喜欢写东西,比方说诗歌还有日记,贝多芬传记里的很多内容,直接来自于贝多芬自己写的东西里面,而莫扎特传记则主要来自于莫扎特写给别人的信。
那么,根据后来整理的贝多芬日记和手稿的记录,有一天傍晚,天刚刚黑下来的时候,贝多芬决定出去溜达溜达,他离开他的住所,外面已经是满天的星星了。对于贝多芬来说,因为耳聋,所以世界永远是安静的,可能室外新鲜的空气,还有天上的星星让贝多芬感到了一些愉悦吧。
突然,他安静的内心世界,被一段突然闯入的动机所打动,不,不只是打动,而是让整整一年都没有写出来新的作品的贝多芬,非常的兴奋。所以他急急忙忙的往回走,一边走着,那段动机一边不断的在他的脑海里回响,发展,变化。贝多芬冲进房间,找到一张纸,在微弱的光线下,潦草的把刚才脑海里萦绕的旋律记录了下来。这段动机,在若干年之后,将会成为他的第九交响曲的一部分。
歌德曾经说过,比起来和人相处所带来的困扰,耳聋对于贝多芬作曲所带来的影响根本就不算什么了。那么,耳聋的贝多芬是怎么作曲的呢?
有一个叫做约翰·罗素的英国人,在1820年拜访了贝多芬,当他来到贝多芬的住处的时候,他是这样描述的,他说你可以想象一下,世界上最脏最乱的地方是什么样,贝多芬的房间就是那样。天花板上全是发霉的斑点,钢琴也是破旧的不行了,到处落满了灰尘,除了键盘之外,整个钢琴上其他只要是稍微能放点东西的地方,都被放着乱七八糟的手稿,而且,钢琴下面,赫然放着一个没倒空的尿壶。至于房间里的其他陈设,还有几把椅子,但除了钢琴前面的,其他的都没法坐,因为上面堆满了还有前一天剩下的晚餐的盘子或者各种乱七八糟的衣服。
贝多芬年轻的时候,他房间里就很邋遢,现在耳聋了,自己也说了,只有内心世界的音乐能带给他幸福了,房间里什么样就更不太有所谓了。
这个约翰·罗素去的时候,贝多芬正在用钢琴作曲,看起来贝多芬似乎是在弹钢琴,他的手指在琴键上,依旧像他年轻时那样敏捷,但是,弹琴的手指所到之处,他并没有真的把琴键按下去。能感觉到他在体会着什么,但这一切都只发生在贝多芬的大脑里。正在创作的贝多芬是无比的安静的,但是,这个寂静的彼岸,却是贝多芬心里那些正在跳动着的音符。第九交响曲,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1824年,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终于迎来了它的首演。这是贝多芬最后的一部交响曲,也是贝多芬的又一次创新,他在第四乐章里面,加入了大量的合唱乐段,因此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有时候也会被加上“合唱”的副标题。
咱们刚才说过,早在好几年之前,贝多芬就得到了第九交响曲的一些灵感,但是,那些动机,距离真正的乐曲,还差距很远。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所有交响曲的巅峰之作。它就是像是对贝多芬一生经历的总结,从早年的坎坷,到了维也纳之后的成功,然后面临耳聋和事业双重危机的消沉,再到逐渐适应,并且获得平静,最后终于达到永恒的欢乐,这样一个过程。这些在第九交响曲里面,都有体现,而且为了体现这个过程,贝多芬再次打破了很多交响曲创作的模式。第九交响曲是有非常强的戏剧性的,贝多芬用它讲了很多事儿
在我音频节目里有详细的关于第九交响曲的音频解说,但在公众号的文章里,我去掉了关于音乐的解析,因为只有文字,无法结合音乐去说,肯定是苍白的,有条件的话,可以去听一下我在喜马拉雅的节目。
第九交响曲最出名的乐段就是它的第四乐章里面的欢乐颂。有人说,耳聋并且生活的困苦的贝多芬,能写出来欢乐颂这样辉煌的乐章,来自于一种过度补偿的心理,就是这部分其实是他心理缺失的东西,所以他反而更渴望得到这样的快乐,并且在音乐里强烈的表达出来,不管怎么说,即使确实如此,贝多芬把他的所谓负能量,转化为欢乐颂,并且鼓舞了之后二百年一代又一代的人,他已经变成了他理想中,遥不可及的太阳。因为,他确实照亮了别人。
欢乐颂的旋律是简单的,任何初学乐器的人,不管什么乐器,几乎都可以试着去演奏它。而它的伟大之处也正在于这种经过提炼之后的简单。贝多芬用最简单的音乐语言,表达出了,同样也是最简单的道理,他用一生的时间追求的自由,最终变成了这样的观念,就是人与人之间不要再为了彼此的不同而争斗,如果能放下这些分歧,欢乐就在寂静的彼岸等着你。
第九交响曲在1824年首演,这次演出排练了很久,由贝多芬亲自指挥,虽然此时他已经听不到任何声音了,当时乐团里的小提琴手约瑟夫日记里的记录,首演的时候,贝多芬站在指挥台上,身体像无法控制那样,猛烈的前后摆动。他不断的挥舞手臂,似乎想要自己演奏所有的乐器,自己演唱所有的和声。
但实际上,他因为听不到声音,已经无法完成指挥的工作了。乐团另有一位叫做迪波尔的人在台下做着真正的智慧的工作。让贝多芬站在指挥台上,只是出于对他的尊敬。在乐曲结束的时候,台下爆发出难以想象的掌声,欢乐颂我们是从小就听过很多次的了,但那时候可是首演,所以你可以想象当时台下的观众,他们心里被震撼,被鼓舞的程度。
而台上贝多芬,在乐曲结束之后,因为他是背对观众的,他完全不知道,此时台下无数人已经被他感动的热泪盈眶,恨不得马上就跳到舞台上来拥抱他。此时筋疲力尽的贝多芬,他的内心,应该是安静的,不知不觉的,他完成了自己内心的某种崇高的仪式。寂静的彼岸是什么,或许,就是永恒的欢乐吧。
3年之后,五十七岁的贝多芬去世了,大约是35年之前,莫扎特的遗体在维也纳被运往一个不知名的墓地。那天街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
但是现在,1827年的3月29号,维也纳的街道上人山人海,大约聚集了两万多名前来哀悼贝多芬的人,向他们那个时代,或许也是一直到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家致以最后的敬意。贝多芬是一个普通人,他是那样的普通,身材又矮又壮,用咱们中国俗话来说,就是所谓的车轴汉子。他一生都被各种问题困扰,尤其是作为一个音乐家却听不到声音。然而,他同时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对命运的抗争,还有他永不妥协的心态,被他用音乐完美的表达了出来,并且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
上世纪九十年代欧盟成立的时候,选择欢乐颂作为盟歌。
在贝多芬去世九十年之后,一个叫做罗曼罗兰的法国人,根据贝多芬的故事,还有贝多芬心目中英雄的形象,写了一本叫做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书,并且凭借这本书,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现在多数弹钢琴的孩子,应该都弹过车尔尼的练习曲,而车尔尼是贝多芬的学生,并且,车尔尼用贝多芬教给他的东西,又教出来一个出色的学生,就是李斯特。
贝多芬用交响曲来描述英雄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用交响曲和命运进行抗争,在他的交响曲里,除了抗争,也有充满诗意的田园生活。贝多芬希望他自己是一个诗人或者哲学家,他做到了,他的音乐,不只是音乐,更像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史诗。即使在现在,他的交响曲,仍然是世界各地的音乐会上,上演率最高的之一。
贝多芬的音乐,至今,仍然陪伴着并且鼓舞着我们。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此公众号。
你也可以到喜马拉雅app搜索收听孤山的音频节目《艺术世界漫游指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