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护健康,从我做起,感染控制,有你有我
作者:张新蕾 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
责编:小猴子波波
每年5月5日,是“世界手卫生日”,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9年倡议发起,旨在强调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提高医护人员手部卫生、减少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性。今年是第10个手卫生日,主题为“预防医源性败血症——机遇在你手中(It’s in your hands–prevent sepsis in health care)”。
如今,手卫生管理在感控工作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手卫生被认为是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措施。但是,大家真的了解手卫生的历史吗?知道是哪位科学家第一次揭示了洗手的重要性呢?
匈牙利籍助理医生塞梅尔维斯1846年进入维也纳总医院产科医院工作。在他工作的第一个月里,208名孕妇中就有36名不幸去世,这使他对新分娩孕妇的死亡深感不安。,而第二产科病房仅有90人死于产褥热,死亡率只有2%。
经研究,第一产科病房由产科医生接生,每天早晨会先进行尸体解剖,之后才到病房工作,而第二产科病房由助产士接生,她们从来不参加尸体解剖。。
于是,塞梅尔维斯发布了一条严格的命令:每个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之前都必须用肥皂、清水仔细地把手洗干净,然后还要用氯水浸泡,直至双手变得再也闻不到尸体的味道。而病房一定要用氯化钙消毒,特别是给产前或产后妇女做检查时,更应如此。
一月后,第一产科病房的死亡率就降到了2%。自此以后的两年间,第一产科病房内死于产褥热的病人数显著下降,死亡率由原来的20%几乎降低到了零。塞梅尔维斯被称为“产妇的救星”。1861年,他出版了著作《产褥热的病因、概念及预防》(The Etiology,the Concept and the Prophylaxis of Childbed Fever),成为一部划时代的医学著作。
但由于当时科技水平有限、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原因,直到1894年之后,他的理论才开始被人们接受,因此,人们在布达佩斯为他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而为了纪念这位伟人,他的事迹曾经7次被搬上银幕。
图1. 塞麦尔维斯画像
图2. 产褥热相关的早期文献和绘画
约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1827~1912),第一代李斯特男爵,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外科医师,外科消毒法的创始人及推广者。在他那个年代,医学界普遍缺乏消毒意识,使得当时外科手术的成功率不高,无法得到普遍实行。
李斯特经过观察发现,皮肤完好的骨折病人一般不易发生感染,便提出设想,即感染是因为外部因素造成的。1864年4月7日,,为李斯特的设想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1865年,当时他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外科医学教授,首先提出缺乏消毒是手术后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1867年他发表论文公布了这一成果,不到10年就使手术后死亡率从45 %降到 15 %。挽救了亿万人的生命。1877年被聘为伦敦国王学院外科学教授,1895~1900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893年李斯特被封为男爵,在英国医生中获此殊荣的是首例 。李斯特的发现使外科学领域发生了彻底的革命,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
图3. 约瑟夫·李斯特和相关绘画
“五个时刻”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保健中手部卫生准则》 “五个时刻”的概念,时时提醒医务工作者诊疗病人时需要进行手卫生的关键时刻。手卫生五个时刻的标识牌已经开始在全世界广泛传承并逐步改变医务工作者的手卫生行为。手卫生不仅仅是感控人的事、医务人员的事,更是整个社会的事,是每个人的事。
图4.需要手卫生的五个时刻
互联网+手卫生
现在,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手是医疗实践过程中病菌传播的主要途径,保持手的卫生是避免病菌传播和预防医源性感染最重要的措施。各种培训与院感考试系统应运而生,新颖的手卫生监测系统越来越完善,物联网+医疗也应用于手卫生监控系统,在微信群内交流分享经验,使得院感培训与监测工作更加便捷有效。推进了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规范化建设,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能力和水平,为切实减少医院感染发生奠定了良好基础。
手卫生宣传活动
目前,以手卫生为主题的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从医护人员到保洁人员再到病人,延伸至幼儿园、工厂等公共场所,范围逐渐扩大,使我们手卫生的意识走出医院,走进校园,走进大众,为手卫生的全民推广开辟了新途径。
图5.手卫生科普图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