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县古典主义音乐学习组

每周一曲 | NO.8《李斯特:爱之梦》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主题:爱的乐章

 NO. 8 

《李斯特:爱之梦


↓↓↓ 轻触播放,enjoy古典乐 



关于作曲家


弗朗茨·李斯特


(上下滑动阅览↑↓


弗朗茨·李斯特(1811—1886),十九世纪匈牙利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浪漫主义音乐大师,有“钢琴之王”和“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的美称。


1811年10月22日,李斯特出生在匈牙利雷汀,9岁举行第一场钢琴独奏会。1821年赴维也纳,随萨列里与车尔尼学习。1823-1835年住在巴黎,与柏辽兹和肖邦以及文学界、绘画界名流交往,享有钢琴炫技大师的声名,盛极一时。1848-1859年,任魏玛宫廷乐长,在此十年中指挥演出大量作品,特别是柏辽兹和瓦格纳的作品,使魏玛一跃而为显赫的音乐中心,同时这十年也是李斯特自己的创作丰收期,创作了《浮士德》  和《但丁》2首交响曲、12首交响诗和其他许多作品。1860年起住在罗马艾斯特庄园,1865年接受神职而成为李斯特神父,这一时期创作许多宗教音乐。1869年起,往返于罗马、魏玛和布达佩斯三地之间。最后5年致力于教学工作,门生中有西洛蒂、拉蒙德和魏因加特纳等人。1886年75岁生日巡回演出,重访巴黎和伦敦,同年在德国拜罗伊特因肺炎发作,在女婿瓦格纳家中去世。


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具有极快的速度、响亮的音量、辉煌的气势,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与同在巴黎的肖邦一起将钢琴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确立了欧洲钢琴艺术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李斯特还将原来背朝听众的演奏位置变为侧面,使演奏家的情感与听众更易沟通。


在作曲方面,他创作和改编了大量钢琴作品,弘扬了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晚年的李斯特,开始收敛了他炫目的技巧,尤其在他的晚年作品中,看似简单的音符,内中却暗藏了深不可测的玄机。主要作品有:2部交响曲、14部交响诗、2部钢琴协奏曲、19首《匈牙利狂想曲》、12首《钢琴超技练习曲》、钢琴曲集《旅行岁月》等。


关于乐曲


CD唱片编号:J657.41/1995/002

馆藏地:多媒体阅览室(四楼)


(上下滑动阅览↑↓


1850年,李斯特将自己的三首歌曲改编成三首抒情钢琴曲,题作《爱之梦》。其中以第3首降A大调最著名,一般提起李斯特的《爱之梦》,指的就是这首乐曲。第1、第2首原歌词由德国诗人乌兰德(1787-1862)所作,名为《崇高的爱》和《幸福的死》。第3首的原歌词由德国诗人弗莱里格拉特(1810-1876)所作,名为《尽情地爱》,其歌词大意是: 

“爱吧,能爱多久,愿爱多久就爱多久吧。你守在墓前衷诉的时刻快要来到了。你的心总的保持炽热,保持眷恋,只要还有一颗心对你回报温暖。只要有人对你披露真诚,你就得尽你所能教他时时快乐,没有片刻愁闷。还愿你守口如瓶:严厉的言辞容易伤人!天啊——本来没有什么恶意——却有人带泪分离。”


李斯特根据这首诗创作的乐曲,并没有局限于歌词提供的内容。原诗的情调低沉,表现了生离死别的伤感情绪,而钢琴曲的形象却焕发着充沛的热情。乐曲采用夜曲体裁,一个轻声吟诵,情意绵绵,如歌如幻的旋律由中音区缓缓飘出,朴素的主题旋律在色彩鲜明的模仿竖琴音响的背景之下,显得既含蓄深沉又艳丽多姿,这似乎是一个被情思扰乱心灵的少女的独白,围绕这一主题,构成全曲乐思发展的基础。第一部分似沉浸在温馨的甜蜜之中;第二部分进入全曲的高潮,爱情体现得热情洋溢、汹涌澎湃,对爱的追求与憧憬也达到高点;第三部分表现了激情过后的柔情,似对美好爱情的回忆,句尾旋律的律动渐行渐慢,使音乐变得空旷而辽阔,让人意犹未尽,在梦一般美丽的感觉中,恋恋不舍的结束全曲。另外,全曲中还有大量的延音线的使用,这不仅使旋律更具有歌唱性,更加强了旋律的乐句感,乐曲的织体层次更加明晰,好似恋人间浪漫的爱情对白。


《爱之梦》整首乐曲舒缓,歌唱性的旋律,悠长的节奏,对比性强的力度,稍快的速度,频繁的转调、离调,色彩性强的和声,使乐曲塑造了一种浪漫爱情的形象。


关于演出唱片


钢琴家:乔治·博列特


(上下滑动阅览↑↓)


这段音乐选自图书馆收藏的CD唱片。钢琴演奏:博列特,录音年代:1982年,出版公司:英国DECCA唱片公司 。这套唱片共计2张,是博列特1978-1985年演奏的李斯特钢琴作品专辑,CD1第一首就是《爱之梦》。


乔治·博列特(Jorge Bolet 1914-1990)美藉古巴钢琴家,12岁获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奖学金到该院留学,在萨佩顿(Saperton)班学钢琴。1932-1933年师从戈多夫斯基,1935年拜罗森塔尔为师,接着又随鲁道夫·塞尔金深造。1937年举行独奏会,崭露头角,1938年获霍夫曼钢琴比赛奖。二战中参军,战后继续演奏生涯。博列特被称为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演奏流派最后的传人,以擅长演奏技巧艰深的李斯特作品而著称,他晚年在Decca录制了9张李斯特作品的唱片,每一张都很精彩。他的演奏是抒情与狂想的结合,与李斯特作品的气质完全契合。


 题外的话  

与肖邦并世齐名,同样与钢琴结下不解之缘的作曲家兼大演奏家,是李斯特。肖邦忠于一已,只表现自我,而且深自矜惜,不喜卖弄。相反,李斯特是极愿将自己的才气向广大听众宣示无遗的。


然而,李斯特并不自私,除了大量的创作乐曲之外,更喜欢搞改编,通过改编来介绍别的作曲者。这种创作与移植并重,是他可贵的特点。在他一生总计约一千三百篇作品之中,改编的占了九百。他改编别人作品,既有忠于原作的,也有不拘泥原作而参以己意的。例如改编舒伯特作品,便加进些原作所无的东西。论者认为,圣一桑的《髑髅之舞》经过他一改编,某些方面还胜于原作。自然,为了取得演奏效果,改编曲中有些是文胜于质的。但歌剧《阿伊达》的改编曲,堪称杰作,这真好比是文学中某些高质量的译品了。


通观整部音乐史,李斯特恐怕称得起是一位伟大的音乐“翻译家”! 钢琴之王不但在演奏时精力弥满,埋头作曲时也总是专心致志不肯罢手,往往还以白兰地加油。后来因他年事已高,他的女儿柯西玛不得不加以阻止。


 ----节选自辛丰年《乐迷闲话》

(索书号:J650.2/052)   



NO.4《弦乐小夜曲:第1章(快板)》

NO.5 《埃尔加:爱的致意》

NO.6 《克莱斯勒:爱的忧伤》

NO.7《耶佩斯:爱的罗曼斯》

 ▽ END ▽  

来源:学习支持中心

技术支持:系统部

编辑:李梦

 微信合作&加入我们 

lim627@nenu.edu.cn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