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弗朗兹·李斯特,一生创作了无数钢琴作品,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等。此外,李斯特创作的十二首((超技练习曲》也是我们在音乐会上经常听到、在钢琴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经典之作。这些练习曲在李斯特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身为钢琴技巧巨匠的李斯特仿佛要在这十二首练习曲中将自己的钢琴绝技全部倾注其中,因此他也对这部作品十分重视。从创作到最后定稿共经历了三次修改,且改动极大。最初1826年的第一版,看上去极类似车尔尼的古典练习曲。经过1838年的技术无比华丽几乎无法演奏的第二版,到1851年的最终版时.已经完全没有了车尔尼练习曲的影子,而完全是李斯特式的了。音乐语言更有力,手法更简洁,去掉了许多多余的炫技成分。这套钢琴曲问世后李斯特本人就曾多次演奏并造成轰动影响。而其后的钢琴家,也更是将其视为试金石,纷纷向其挑战,并留下了许多精彩的录音版本。下面,笔者就将对其中五个版本的录音进行比较,以供探讨。
《超技练习曲》全集的各种版本中,由智利钢琴大师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1903一1991)演奏的版本是流传较广的。阿劳身为李斯特的再传弟子对李斯特的作品一直情有独钟,而这种热爱和他高超的演奏技巧都在《超技练习曲》的唱片中反映出来。阿劳的演奏忠实于乐谱且极有气势,并富音乐洞察力,毫无炫技之嫌。这种诠释风格能够启示人们感受到:李斯特在其华丽的技术外衣之下,隐藏着深刻的音乐内涵与无尽的诗意。比如他弹的第八首《狩猎》,节奏从容不迫使人仿佛真的看到魔鬼们跟随地狱王子去狩猎的画面。有追逐野兽的穷追猛打,也有打猎间隙的疲惫与休整。只是在尾声前右手的八度大跳段落中.阿劳将速度放慢.使人有些不解。这也许正是大师不想让《超技练习曲》被人误以为是炫技的庸俗之作的一个证明吧。又比如第十二首《暴风雪》,乐曲中由颤音和半音阶组成的风声呼之欲出,而其中的每一个音却又清晰可辨毫不含糊。这个版本中的《鬼火》,阿劳弹得不紧不慢,音乐丝丝入扣使人又一次感觉阿劳并不想通过这些作品来卖弄技术和速度,而是想揭示作品深层的音乐性。这点在阿劳弹的第九首《回忆》、第十一首《和谐的黄昏》等抒情作品中表现得更为充分,非常感人。因此,我认为阿劳的这张《超技练习曲》全集的唱片,应该是学习和欣赏这套曲目必听的版本。
以演奏李斯特而享誉世界琴坛的法籍匈牙利钢琴家乔治·齐夫拉(Georges Cziffra,1921一1994)也留下了自己演绎这套练习曲的录音唱片。齐夫拉的演奏一直以充满个性和野性著称,在这张唱片中也不例外。他在演奏速度上极为随心所欲,有时会把慢板的乐段弹的偏快,而在大家都拼命加速的段落却突然把速度拉慢;有时齐夫拉又会把本来已是快板且技术很难的乐段弹得更快,让人对他的速度和技巧瞠目结舌。比如在第四首《玛捷帕》中,他把中间的抒情乐段处理得流动感十足,而在写有Allegro deciso的段落却又把速度拉开甚至还自己加了些装饰音仿佛要突出表现玛捷帕的英雄气概一样。而在第一首《前奏曲》和第二首、第四首《玛捷帕》等作品中,他故意用较少的踏板追求一种偏“干”的音色,这也是他演奏中的一个特点,听来别有风味。在第二首的一些快速音群中,他不在乎偶尔碰错些音符而只求艺术上的效果也反映出他十足的偏执。可以说,不按常理出牌、狂野与激情,是齐夫拉版本的最大特点。
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钢琴大师拉扎·贝尔曼(Lazar berman,1930一2005)演奏的《超技练习曲》绝对是不能不听的一个经典版本(贝尔曼先后录了两次《超技练习曲》并发行,分别是1959年版和1963年版,这两个版本在演绎上差别不大)。我认为贝尔曼的版本在技术技巧层面上比前面提到的两个版本都更为辉煌。有一次我的老师、我国著名钢琴家石叔城先生和我谈到这个版本时,也认同我的这个看法。他对贝尔曼弹的《超技练习曲))中的第二首最为赞叹,说:“我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弹的!”的确,《超技练习曲》的第二首短小精悍,技巧却十分艰难。而贝尔曼却以惊人的速度和准确性演奏了这首作品。不论是双手交替的prestissimo处、还是第65、68小节那些从键盘一端横扫向另一端的远距离跳跃,都弹得挥洒自如,令人惊为天人。《超技练习曲》中的第五首《鬼火》.以快速的连续双音和半音阶著称,不仅是整套品中最难的一首,而且是整个钢琴文献中最难的作品之一。而贝尔曼弹来轻松自若速度飞快,弹完全曲仅用了3分27秒,比阿劳的4分22秒和齐夫拉的4分钟都要快,令人大呼过瘾。这张唱片除了有贝尔曼独步琴坛的精湛技术之外,音乐性和作品表现力也是十分出色的。贝尔曼自己十分喜爱第十二首《暴风雪》,而他的演奏也向我们展示了风雪欲来前阴霾的天空、雪花渐渐飘舞、北风由弱渐强的呼号,直至风雪漫天、白色覆盖整个世界……一幅幅形象生动的音画感人至深。美中不足的是在第八首《狩猎》中,贝尔曼演奏得过于狂放,许多地方都没有遵循乐谱上的节拍和力度标记,似乎由于音乐冲劲过足以至于有些收不住,缺少阿劳版本中的那种稳健的王者之气。但这版给人总体上的感觉,还是十分精彩绝伦的。
1977年出生于伦敦的钢琴家弗雷迪·肯普夫(Freddy Kempf),现在已逐渐为我国的爱乐者所认识和熟悉。他在8岁就和伦敦皇家爱乐乐团合作演出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曾获得莫扎特钢琴比赛及BBC音乐比赛大奖,并于1998年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上获得三等奖。之后,他开始在欧美及日本等地举行音乐会,并在各大音乐节上露面.获得了越来越多广泛的声誉。他还十分热衷演奏室内乐,并有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三重奏小组。肯普夫也录制了这套《超技练习曲》的唱片。有意思的是,唱片封套上除了写明使用的是雅马哈的三角钢琴外,还注明乐谱用的是Peters版,便于学习与欣赏时有所参考。他演奏的李斯特并无特别惊人的技术表现,与前面提及的几位大师的版本相比,显得有些平淡。但还是能够感觉到他力求在自己的版本中注入些个性的东西,有些处理甚至是“反乐谱而行之”。比如第二首第62小节乐谱上写有rinf.的地方,他反而做了一个迷人的渐弱;第四首《玛捷帕》引子中双手快速跑动的音群的开头和结尾,他没有像通常人们弹得那样用急板的速度,而是将速度拉慢,在第25—30小节双手八度经过句加了许多谱子上没有的重音;在《鬼火》的第30一37小节中,肯普夫故意强调左手小指低音声部的副旋律;在第八首《狩猎》的第26小节处加了一个乐谱上并没有的突弱再渐强……所以,听者还是可以从这张唱片中发现一些新意与有趣的地方。
前面我们说过李斯特的这套《超技练习曲》的创作经历三稿,而其中1838年的第二稿在技术上甚至比后来的1851年版更难。这个版本也吸引了一些钢琴家向它发起挑战,美国女钢琴家贾尼斯·韦伯(JaniceWeber,1950—)就是其中一位。十二岁就与管弦乐团合作演出的她,从1977年开始独奏生涯。她特别喜爱戈多夫斯基的作品,曾于1978年和1983年举行戈多夫斯基的专场音乐会。她还对于发掘和演奏鲜为人知的钢琴文献有着巨大的兴趣,因此她另辟蹊径选择1838年版的超技练习曲来录音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唱片中,我们跟随韦伯夫人精湛的琴艺,领略了李斯特第二版《超技练习曲》的风貌。浏览1838年版《超技练习曲》的乐谱,会发现在音乐形象和结构上与1851年版十分接近,但在声部和织体上却要繁复许多,这必然会给演奏者带来更大的技术负担。而唱片中韦伯夫人干净流畅的演奏,展现了她娴熟的键盘技巧。这张唱片是更全面地了解《超技练习曲》的一份重要的资料,非常值得一听。
必须一提的还有俄罗斯钢琴家基辛(Yevgeny Kissin,1971—)弹奏《超技练习曲》的版本。十分遗憾的是他没有录制全部十二首而只录了五首,分别是第五首《鬼火》、第八首《狩猎》、第十首、第十一首《和谐的黄昏》和第十二首《暴风雪》。但是在这五首作品中,基辛所表现出来的对键盘惊人的掌控能力和天才的音乐感,实在叫人赞叹。比如第五首《鬼火》在基辛手中,竟然好像是很简单的一个作品,弹完全曲仅用了3分14秒,比前面提到过的贝尔里的版本还要快!还有第八首《狩猎》中尾声前的右手八度大跳是许多钢琴家望而生畏的段落,很多人为了准确性而不得不在速度上打折扣。但是基辛在这里的速度是目前我听过的所有版本中最快的,而且干净利落,畅快淋漓、一鼓作气,没有一点迟疑与犹豫。
无数的钢琴家都在舞台上、唱片中留下了自己的《超技练习曲》版本,其中不乏许多精彩之作,以上所罗列的版本仅是沧海一粟。在李斯特创作出这些练习曲后,优秀钢琴家们的每一次演绎,都是这些作品的一次成长。不管诠释手法为何种样式,都是作品意向性本体转变为音响显现体的一种可能,向我们表现出音乐表演的魅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