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套曲是个好东西,大家了解一下。为什么这么讲?声乐在音乐中的重要性极高,尽管我们常说打击乐可能是人类文明中最早的乐器,但是人声却应该是早期音乐(指古希腊音乐甚至更早的音乐)中较为高级的音乐艺术形式。根据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所记述的那样,在古希腊戏剧中,人声合唱的地位非常重要。有两个词跟它是相关的:Harmony(和谐、和声),和Symphony(交响曲)。这意味着古希腊戏剧的人声合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称为和声学和交响曲的根基。
而且,演奏乐器也讲歌唱性,乐器演奏没有歌唱性的话就完全没有美学可言了。很多音乐家在回答“如何演奏好某某乐器”的问题中,都会把“向声乐学习”纳到答案清单里。所以,多听声乐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回到题目上来,我最喜欢的声乐套曲毫无疑问是舒伯特的《冬之旅》。
《冬之旅》是舒伯特依据威廉·米勒的诗改编的声乐套曲,创作于1827年至1828年间。在这部套曲之前,舒伯特曾在1823年为米勒的《美丽的磨坊女》配过曲。它是在舒伯特日益病入膏肓时创作的,因而多少能反应出他当时的身心状态。
《冬之旅》讲述了失恋的主人公在冬季漫行时的所见所感。由于其较大的体量,并且其中歌曲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它对于表演者的诠释有较高的要求。尽管此前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曾在1816年写过套曲《致远方的爱人》,但《美丽的磨坊女》及《冬之旅》仍可称开创这种体裁先河之作。
《冬之旅》是分两部分完成的,每部分各包含12首歌:第一部分完成于1827年2月,第二部分完成于1827年10月。两部分出版时间也有不同:第一部分出版于1828年1月14日,第二部分出版于1828年12月30日。歌词作者威廉·米勒是在1827年去世的,因而未能在生前听到这部套曲。他也未曾听过舒伯特在此之前写的《美丽的磨坊女》。这部套曲在此之前已经经舒伯特的朋友男中音歌唱家约翰·米夏埃尔·福格尔在其奥地利巡演期间推介至当地许多音乐世家。福格尔认为舒伯特所写的歌曲“是神来之笔,具有超绝的洞察力”。舒伯特是在1823年莱比锡出版的一部年鉴中找到前12首诗的。而在他完成为这12首诗配曲后,他又在米勒1824年出版的《巡游号手留诗》中找到剩下的12首诗。米勒将这本书题献给他的儿子的教父,作曲家卡尔·马利亚·冯·韦伯,“作为友谊与欣赏的见证”。1827年3月4日,舒伯特曾邀请他的友人到他的住处试听套曲的第一部分,但最终没能成行,并一直推迟至全曲完成时。
米勒在1823年至1824年间对于诗的行文及次序做了一些调整,与舒伯特采用的次序有很大的不同调。依照舒伯特的铺排顺序,套曲的第一部分讲述的是主人公离开他爱的人的居所,第二部分讲述的是主人公对于爱情的憧憬希望破灭选择甘于孤独。
《冬之旅》中钢琴部分所承担的比重与人声部分不分伯仲。在作品中,钢琴弹奏出的旋律一直在传达着主人公的心绪,如《河上》中诡异的节奏、《回望》中不安的切分音、《孤寂》中戏剧性的颤音、《鬼火》中闪烁的音群以及《风雪之晨》中尖锐的重音。钢琴部分还充分地展现了诗中意象,如纷纷扬扬的大雪,呼啸的冬风,寒冰下的河水,啼叫的鸟,聒噪的乌鸦,吠叫的狗,风中嘎吱嘎吱作响的风向标,远处鸣响的邮号以及低吟不止的手摇风琴。
这部套曲原本为男高音和钢琴而作,但经后人改写,其他音域的歌唱家也可演唱。在舒伯特身后,弗朗茨·李斯特等作曲家对于这部套曲进行了改编。在二十一世纪,钢琴伴奏也成为了可替换的选择,出现了大提琴和弦乐四重奏的版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