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县古典主义音乐学习组

帕格尼尼:“忘记技巧”你就成功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谭雅冰


文 | 徐丽梅


在今年三月举行的第54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中,美国南加州大学桑顿音乐学院的中国学生谭雅冰,以充满真挚情感的演奏获得了“帕格尼尼小提琴随想曲最佳诠释奖”。
  
谭雅冰的三位导师曾经从不同角度启发她准确地诠释帕格尼尼作品,帮助她突破了仅靠高难度的技术来演绎帕格尼尼作品的局限。

用真诚感动评委

谭雅冰介绍,一般来说,参加音乐大赛初选需要先寄自己演奏的DVD,但这次帕格尼尼比赛要求报名选手去世界各地不同的地点进行现场面试,包括美国纽约、意大利热那亚、日本东京以及欧洲其他城市。这次参赛的选手中不乏之前拿过很多大奖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竞争非常激烈。
  
在曲目安排方面,帕格尼尼比赛最大的特色就是每一轮都要求演奏帕格尼尼的作品:第一轮要求必选三首随想曲,第二轮要求与第一轮不重复的另外两首随想曲,第三轮要求一首帕格尼尼的协奏曲。这些作品对于参赛者而言,从技术上、音乐上都是很大的挑战和考验,如果不突破技术达到音乐的高度,很容易拉得像练习曲一样。
  
“其实,他的每一首随想曲都充满了想象力和感情,就看你怎样表达。我参赛的第一轮曲目是帕格尼尼三首随想曲和巴赫第二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比较熟悉;但是第二轮要求有一首当代曲目,这是今年一月份才开始练的。上台时这部作品其实才练了两天。”她说,这次比赛是直接从姓氏F开头的选手开始排序的,排到她已经比较靠后。“前两轮比赛,到我拉琴的时候是下午一点多,正好是我在洛杉矶凌晨的时间,脑子都有点反应迟钝,演奏时完全没有注意观众或者评委,自己拉得很投入、很开心。我想最打动评委、最受他们认可的,可能是我在演奏音乐时所展现的炙热、真诚的心。”

三位老师三个角度

如何准确诠释帕格尼尼的作品?谭雅冰的三位导师曾经从不同角度予以指导。以帕格尼尼第十六随想曲为例,从谱面来讲,看起来比其他随想曲好像简单很多——没有双音、没有颤指、有连顿弓等炫技类的高难度技巧。然而,想真正把这首随想曲拉好,却非易事。
  
“这首曲子有很多大跨度的换弦,速度要求非常快,林耀基老师在运弓方面对我要求极高,不允许有一丁点因为换弦导致的不干净的音色。他教会我很多针对这一课的不同的练习方式,比如,用不同的节奏型慢练、用连弓慢练等等,这些方法我保留至今。每次练习这首随想曲时,我都会按照他当年教的方法:慢练、提速、再慢练,不断地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他的教导也启发了我如何去练习其他帕格尼尼随想曲以及其他乐曲,举一反三,受益无穷。”
  
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的导师萨斯曼斯豪斯要求她积累更多的舞台经验。“其他曲目通常他要求学生表演两到三次,但帕格尼尼的随想曲,他要求我不断地表演,总结每次表演的进步和问题,以便让下一次表演变得更精彩和完美。他经常要求我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观众,你会如何评价你刚才的演奏?’他告诉我,要考虑到观众是否满意,为此,他总是激发我去想象,如何在舞台上演奏和发挥得更加精彩和吸引观众。这样换位思考后,我就发觉,对于乐曲的表现力经常不够夸张。”
  
南加州大学桑顿音乐学院的美岛丽老师在技术上要求非常严格,在音乐上要求更高。她认为,大多数听众和演奏者对于帕格尼尼随想曲已经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炫技性作品”的概念,因此,她不断启发谭雅冰,从音乐的角度来感受乐曲,让耳朵变得更加敏感:对音色、音程的敏感,对和弦以及乐句的流动、走向更敏锐。美岛丽说,真正成功的炫技作品,是要让听众忘却或者感受不到技巧,让他们感受到的应该是它给人所带来的情感,包括激动、兴奋、悲伤以及更多能触碰到听众和演奏者最内心深处的情感。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