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6首安慰曲》中的第3首
1
我年少时胸无大志,稀里糊涂地不知道将来做什么。所以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一筹莫展,但有一条我很明确,那就是不!学!医!
我真心害怕当医生。手里握着别人的身家性命,提心吊胆、夜不能寐、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一想到这些负能量将伴随我的终生,心立刻会紧缩成一团,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要窒息的感觉。
所以,当有好友同学选报医学院时,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看她们的眼光也异样了,刮目相看都不是,简直就是敬仰。
对生命的孜孜探求,里面必隐含着对生命的大爱。能把医生当成终身职业的人,他的前世今生,或许与钻石有关吧:钻石般坚硬的神经和钻石般恒久的爱心。
容女钟馗厚颜一把,像我这样把医生当作神来膜拜的人,不上“中国好患者”的头榜,简直就天理难容。
前天跟一个医生说起医患关系,他感到委曲和无奈:“如果非要被你膜拜的话,我们不当中国的神。希腊的神有人性,都会犯错。但中国的神都是神性,民众不允许神仙出错。我们都是血肉之躯,累了会打盹,倦了会出错,但我们尽力让自己逼近完美。那种存天理灭人欲的膜拜,我们担当不起。”
是的,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既辉煌又凄惶。他们是风口浪尖上的舞者,一招一式都如履薄冰,表面看来壮丽华美,却一不留神就会被恶浪打翻跌入谷底。
换别的普通职业,比如教师,讲错了你可以改口纠错,比如白领,文案失败了你可以推翻重做,比如厨师,食物做毁了你可以倒掉再烹。但是医生是不可以从头再来的,因为药开错了,病人吐不出来,手术失败了,伤口不会自动愈合,生命逝去了就再也寻不回来。面对病人时,他们永远没有彩排,每一次的诊治都是现场直播。所以,医生比常人承受着大N倍的精神压力。
女钟馗以为,医生的神经时刻处于高压状态,某种程度上是隐性的精神弱势群体。所以,就像每个患者都值得关爱一样,每个医生也都值得同情。在道德的领域,无论患者还是医生,谁都无法获得豁免的特权。患者不发难,医者不懈怠,好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的共同经营,而不是一边倒的苛责求全。
“其实,每个医生都存有医者仁心”,他打断我的沉思补充道。我看了看他的微信签名:“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en, To Comfort Always”,我相信,他就是这样来鞭策和勉励自己的。下面就是他关于医生修养的一篇美文。
2
“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en, To Comfort 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一位名叫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这是他的行医格言,也是他一生的职业总结。它流传甚广,成为众多医务工作者争相效仿的医学情怀。
这句格言不仅诠释了救死扶伤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医者的道德准则。以谦卑、朴素的人文关怀,去帮助和安慰病人,这是一个医德高尚的从医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操守。
特鲁多医生认为,“医学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最需要精神关怀和诊疗的人,医疗技术自身的功能是有限的,需要用沟通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去弥补。”在他看来,医学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与疾病对抗,也不是对生老病死的阻断,而是对人类疾苦的深切安抚。
据不完全统计,在医院里,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疾病是无法治愈的,大部分疾病只是得到控制和缓解。若将死亡作为评判医学的是非标准,那么医学面临的永远都是失败。
笔者曾经在读医期间生了病,还住进了医院,这让我一下子从实习生转变成了病人。这种角色的转换使我很不习惯,却让我对医患关系有了新的认知,医患双方在面对病魔的时候,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
如果医生不换位思考,缺乏推已及人的同理心,就会形成“只看病不看人”的僵硬模式。现代医学过于追求技术层面的“高达上”,却忽略了一个最最重要的东西即“人文关怀”。作为一名医生,不仅仅要关注病人的各项客观指标,更要关注患者的情感体验,要看到病人不只是病例、病房和病床上的一串编号,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社会人。
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中国现代普通外科的主要开拓者裘法祖曾遇到一位腹部不适的病人,裘老耐心的倾听病人的述说,很轻柔的给他做了腹部触诊,病人感动地当时就落下泪来。因为之前他已经就诊过好几家医院,没有一位医生摸过他的肚子,只是问诊、开药或做检查。
其实,医生与患者在沟通时,一个关爱的眼神、一段用心的聆听、一句和蔼的嘱咐,都会在某种程度上,让患者获得踏实、安全和自信。
一个尽职的医生,应该自始至终都站在病人的角度,去倾听、感知和抚慰他们。在汹涌湍急的泅渡中,病人是那么地无助和孤独,倘若医生能常常伸出精神的援手,给他温暖、关爱和安抚,或许他就能奋力一搏,爬上彼岸。
时代对疾病治愈的要求、范畴都在不断变化,但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由换位思考而生发的真诚关爱。
3
女钟馗前面啰嗦了一大堆,说来说去貌似谁都需要安慰。是呀,谁不曾被生活碾压过,谁不曾焦头烂额过。那么好吧,就让我们相互包容、相互谅解、相互安慰、相互拥抱,用音乐来和解吧。
一首李斯特的《安慰曲》送给你,愿荆棘中穿行累了的你,随着音乐的节律舒缓心律,长吁一口气,把紧蹙的眉头慢慢舒展。
李斯特为钢琴做了6首安慰曲,都是夜曲形式(夜曲的相关阅读在寂静时遇见自己 | 肖邦《夜曲》),今天分享的是第3首降D大调。
李斯特是匈牙利作曲家和钢琴家,他的头上有多重光环:钢琴之王、钢琴炫技大师、钢琴艺术的分水岭、钢琴界的帕格尼尼、交响诗的创始人。他把钢琴演奏技巧推上巅峰,再加上超高的颜值和迷人的魅力,在当时的欧洲,犹如现在的摇滚歌星般受万人敬仰。
提起李斯特就不由自主地想起肖帮,同是19世纪伟大的钢琴家,肖邦是钢琴诗人,李斯特是钢琴之王。一个阴柔如月亮,一个阳刚如太阳,但艺术风格的迥异,并不影响俩个人的惺惺相惜。
李斯特慷慨热情、善作伯乐,他举荐肖邦的传奇佳话,至今仍广为流传。
肖邦初到巴黎时名不见经传。李斯特听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赞赏,意识到肖邦是一颗即将升起的巨星,只不过缺少一个引荐人而已。他决定帮助这个才华横溢的钢琴师,将肖邦的才华呈现给世人。
李斯特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在一次演奏会上,他要求把所有的蜡烛都熄灭,让听众在黑暗中用心感受他的音乐。由于李斯特平时就喜欢别出心裁,搁现在就是行为艺术大师,听众们早已习以为常,并没感觉有何不妥。
黑幕落下,琴声响起,观众们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如醉如痴,音乐结束时掌声雷鸣。但当蜡烛重新点燃时,站在琴边的却是一张陌生的面孔,李斯特信步上前,热情地将肖邦隆重推出。借李斯特的助力,肖邦从此一鸣惊人,登上了巴黎的艺术舞台。
—end—
前期回顾
回眸一望,便是生死两茫茫 | 奥芬巴赫《天堂与地狱》
赴一场永别的约会 | 霍华德.古道尔《And the bridge is love》
你还会怦然心动吗 | 贾斯汀·汀布莱克《can't stop the feeling》
和风微醺,恰好越狱 | 李斯特《旅行岁月》
少有人听见的美
哪怕为你只带去
一丝的美好
女钟馗也会
感到欣慰
喜欢就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