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县古典主义音乐学习组

今日分享-肖邦《升C小调夜曲》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Feel the nature

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华沙;1816开始学习钢琴;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是一位钢琴细腻,具有诗意的钢琴大师。他一生中为我们奉献了大批有价值的钢琴作品。

从一部电影

爱上肖邦

最好的一次钢琴演奏

不是在战后的波兰电台

不是在灯火辉煌的音乐厅

甚至也不是在他避难所那次惊心动魄的空弹

而是在废墟般的空城华沙



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

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



二战期间,波兰华沙犹太人由50万聚减至6万人



导演波兰斯基一直都是毁誉参半的人物。他生在法国,父母为犹太人。二战时期,他回到波兰。,父亲和他幸存。当年斯皮乐伯格邀请他拍著名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被他拒绝。对于他来说,这段历史太过于痛苦。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



《升C小调夜曲》创作于1835年,当时肖邦居住在巴黎,每逢想起祖国人民仍在沙俄的铁蹄之下,心灵上的创伤就会像乌云一样迅猛聚集起来。正是处在这种心境里,他写了这首具有抒情性及戏剧性的著名篇章。第一段以柔声奏出暗淡的旋律,经种种转调后,情绪越来越不安;中段速度转快,出现悲痛的第二主题,它化解为明朗后再复归第一主题。这是肖邦夜曲中结构最大的一首。


作品Op.27之一的《升C小调夜曲》,克列金斯基(JeanKleczynski)认为:“那是在描写平静的威尼斯之夜,在恐怖的谋杀景象之后,海水淹没了尸体,但依旧一平如静地反映着月光。”芬克(Henry T.Finck)则对此曲推崇备至,他说:“在这四页乐谱中所包含的巨大情绪变化,以及天才般的戏剧精神,比许多400页乐谱的歌剧更丰富而强烈。”英国一位管风琴家威尔拜(Charles Willeby)则说:“如果以简单性作为判断艺术的因素,我们再也找不到比它境界更高的艺术作品了。”根据美学中“饱沃原则”,也就是创作应以最简单的素材,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那么这首《升c小调夜曲》无疑是旷世精品。


作为著名的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被称为“花丛中的大炮”,为同时代的音乐大家李斯特、舒曼等激赏;他一生钟情于5位女子,与法国作家乔治·桑同居近9年却一直未婚;因为不愿当亡国奴,他后半生再也没能踏上故土;客死他乡时,年仅39岁,巴黎很多贵妇都认为昏倒在他临终的卧房里是幸福所在......


“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今天看来,这依然是对肖邦中肯的评价。与“日心说”的创立者哥白尼、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等人一样,肖邦已然成了波兰的象征和国家的名片,其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音乐、钢琴的范畴。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