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县古典主义音乐学习组

雷龙咆哮 妙音天成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天津观众期待已久的世界十大交响乐团之——伦敦交响乐团,在其2016年上任的首席客座指挥贾南德雷亚•诺塞达(Gianandrea Noseda)率领下,携被称为“雷龙”的著名钢琴家叶菲姆•布朗夫曼(Yefim Bronfman)6月20日晚向大家呈现了一场完美的演出。可以说这是近年来天津演出之最。

        上半场的暖场曲,是德沃夏克的四首交响诗之一《正午的女巫》(其余三首为《水妖》《金纺车》和《野鸽》)。基于故事源头都是充满萧杀之气,令人惊悚和不好接受(这些题材来自捷克诗人兼历史学家埃尔本的诗集《花束集》,就像充满黑暗的原版《格林童话》),一般在音乐会上表现得比较少见。我本人从未听过现场。从效果上看,演奏家们将德沃夏克充满戏剧表现力和图画描绘般的美感表现得十分充分,即便不熟悉这部作品,听起来也能感受到其中旋律的诗化。一个近百人的大团,做到和谐平衡且充满宁静,着实不易。

        随后,在业内有“雷龙”之誉的俄裔以色列钢琴大师布朗夫曼登场,演奏李斯特《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为“钢琴之王”的两部钢琴协奏曲之一,这部钢琴协奏曲是音乐会的常客,很多演奏家也出版过不同版本的录音。与德沃夏克不同,李斯特的作品情绪化色彩要大于描绘性内容,绚丽多彩、手法多样,更多地给钢琴灌入管弦乐的音乐感觉,给演奏家发挥的空间较大。而布朗夫曼的演奏风格在业内以演奏力度大而闻名,以致于被评论家起了个“雷龙”的外号。此前曾听过他演奏的勃拉姆斯和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感受到这种气势,但毕竟不是在现场,反倒感觉有些内敛与紧张。大师登场后,上来一系列令人眩晕的、具有炫技性的音符从他那双大肉手中流淌:响亮的音量,极快的速度,狂放的技巧,辉煌的气势。 辉煌浪漫,通透、灵巧又极富个性的钢琴演奏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一系列华丽而又振聋发聩的敲击中,展现了“雷龙”咆哮般的气势。一曲奏罢,全场掌声雷动。不仅钢琴,乐队的配合也算是天衣无缝,特别是第三部分大提琴与钢琴优美的互动印象十分深刻。但似乎是琴本身受潮,还是什么原因,感觉音量不大,特别是最后的琶音,没有显示出来。但这不影响这部作品今天的效果,甚至我一时感觉没有比布朗夫曼更李斯特的了。

        在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大师在返场三次致谢后,弹奏了一曲肖邦的练习曲Op.10-3(离别)。这首极优美的小曲,让躁动的全场顿时安静了下来,包括乐队,都在聆听大师手指尖流动的旋律,一些观众不禁陶醉于由激荡到宁静的氛围为之动容,即便如此,在处理第二主题时,大师还把活跃弹出了激荡,插入自己的标签。他也借这部曲子,向观众告别。留下的是观众对美的回味。

        休息十五分钟后,全场的重头戏——肖斯塔科维奇的《e小调第十交响曲》(Op.93)登场,这部被称为“解冻交响曲”的作品,创作于斯大林死后的1953年,是老肖非常著名的一部交响曲,对于他所要表现的主题,至今没有定论,(肖斯塔科维奇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自己对《第十》作了解释:“我想表现的是,现代人强烈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普天下人类的使命不是破坏,而是创造这类思想与希望”,并拒绝再作除此以外的任何解释。但仔细聆听老肖的“第十”,您一定会感觉到一种难以排遣的灰暗和阴森,首乐章就整个在 e 小调上进行,把你笼罩在暗淡的气氛中。第二乐章你可以感觉到,它所描绘的就是斯大林,那是一股顽强、险恶的旋风。三乐章优美而又哀婉,末乐章露出了些微亮,传达了胜利的喜悦,但似乎还是不足以一举胜利。)但作品结构的独特,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水准,却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受西方音乐界普遍接受的老肖作品之一。


        此前的2012年,我也是在这块场地聆听过阿什肯纳齐指挥悉尼交响乐团演奏此曲,由于是一个企业组织活动包了大半场,当时先是现场不断的电流声,再有就是说话、手机铃声交响,乐章间热烈的鼓掌,以致乐手也有些心神不宁,结束后指挥不断抱怨,现场的感觉非常糟糕。但本次全场下来赖于剧院管理方的臻致安排、观众的给力(后面详说),演奏效果超乎想象又尽显天团魅力的圆满。


       老肖的作品多是那种乐队规模庞大,管乐声部表现重头,协调性要求极高,这对乐队是个极大的考验。但诺塞达麾下的伦敦交响乐团,各声部均衡、协调,既展现俄罗斯宏达、壮观、宽广的气势,又将老肖深沉、悲壮、灰暗乃至哀婉在曲子中体现的心路历程表现得淋漓尽致。相比纯正的“毛子”乐团,又多了份精致和优雅。这首归指挥诺塞达的功劳。在开演前,我曾怀疑,这位以指挥歌剧出身的意大利人能否驾驭老肖的作品,但事实告诉我,他的另一背景——前伦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瓦列里•捷杰耶夫的学生,让他掌握了“毛子”的精髓,在处理这部前苏联作曲家的作品中游刃有余。

        第一乐章大提琴带入主题后,管乐声部从单簧管开始逐步登场并占据主力。虽然第一乐章占据全部乐曲的近一半,但乐队在诺塞达的指挥下表现得平稳、安详,细腻又深刻,第二乐章,被后人成为“斯大林画像”短短四分多钟,以密集的音符构建一个进行曲似的主题,狂躁、粗暴、坚定而果断,这段收尾以暴风雨般的高潮结束,会让观众情不自禁地鼓掌,但今天观众的给力,让后面演出的连贯性得到保证。第三乐章被称为作曲家的画像,也颇似前后两个乐章间奏曲,虽然中间有个小高潮,但全乐章还是比较舒缓,也是容易发困的开始,直至第四乐章前半部分,但演奏家们精致、深沉的演奏让人没有困意,反倒是明亮的圆号带来一种空灵明快的感觉,管乐,特别是铜管一直是国内乐团的短板,也是考验一流乐团的一把尺子,而演奏家们的表现让我看到顶级演奏家带来的纯净的美妙。第四乐章有舒缓甚至是轻松的节奏再将自身的签名动机引入(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在自己的作品中引入了他姓名起首字母组成的音乐字母DSCH,这些字母在他后来的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肖斯塔科维奇的姓名在德文中的拼写是“Dmitri Schostakowitsch”,缩写为DSCH,肖斯塔科维奇把它设定为D音、降E音、C音、B音。在德文的音乐术语中,降E音就是“Es”,而“Es”听起来像“S”;而B音在德文音乐术语中经常会用H来表示。)并在这一动机的反复交织中逐步将全乐章推向高潮,指挥大幅度地挥动,在肢体上也带动观众随着乐曲的进展进入高潮。随着管乐声部威风凛凛的高亢音阶收场,全场爆棚,欢呼雷动,人们忘情地鼓掌,手掌,确切地说是双臂都鼓得生疼。


       天团神演! 


       这似乎是每个观众看后的感想,也是这种顶级乐团带来的顶级享受。


       在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指挥四次返场之后,乐团加演了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第二集)(Op.72)的第七首。欢快活泼、热情激动、充满青春活力的旋律,又将观众带向欢乐的海洋。以德沃夏克开头,以德沃夏克收尾,如果说第一首还有那么点惊栗,最后全部属于欢乐。

       完美!!!!!


       今夜属于伦敦交响乐团,属于天津大剧院,更属于每个现场的观众。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日后若干年,肯定会有人记着这夜美妙音乐带来的美妙时刻。


       自以为要达到称得上“完美”的演出很难、很难。虽然一年走进音乐厅达几十次,但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而几年后还能记起的更是凤毛麟角。这是基于能够达到这一标准需要多方要素构成,最起码要保证四个要件——优秀的作品、给力的乐队、周全的管理、守秩序的观众。这场演出四要件全部契合,正是这一契合,造就了一场“完美”的演出,从另一种角度看,剧院管理和观众也是演出的一部分,他们与乐团共同造就了“完美”二字。


       作为世界顶级交响乐团之一,伦敦交响乐团在她114年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特别是近廿余年来,在柯林•戴维斯、瓦列里•捷杰耶夫的率领下声名日隆,影响力稳步上升,被当誉为当今世界第一指挥的西蒙•拉特今年也将担任该团首席指挥。可见该团在音乐界的地位。如此分量的乐团,以一百余人的演出队伍和与之相当的后勤保障构成的庞大团队,还有堪称当今世界上最有人缘年届六十的钢琴大师布朗夫曼加盟,辗转全国到天津呈现老肖最重要的作品,不仅是团方诚意的表现,更是天津,这个在强大的北京演出市场阴影下极为难得的顶级演出。有人踟躇于抄起来几百元到上千元的票价而不舍得买,但这么大的团队,这么高的水准,这种价格应当是非常亲民了。而在现场的感觉,除了“值”不会有其他的词来替代。多年回顾起来仍津津有味的感受和值得铭记的时刻远远不止几百元。


        保利入驻天津大剧院,至今未满半年,管理团队以其全方位高素质的管理不仅打消了老观众的疑虑乃至抵触,更以全面、高质量的演出项目,高水平人性化和独创性的管理,海纳百川、从善如流的交流与互动,让大家感受到一个更亲和、更多彩、更光彩和更生机勃勃的大剧院。在本场演出之前的一段时间,剧院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特别是独具特色的第一时间在群里发当场演出精彩剧照的方式,大大改善了演出环境,乐章间鼓掌的几乎没有了,演出期间用手机拍照的也减少了九成,说话聊天的、吃东西翻包等影响他人观看演出的现象大大减少。本场及前一场小提琴女神穆洛娃的演出前,剧院聘请天津音乐学院的教授周小静在正式演出前进行八分钟的导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成效,还有效地缓解了迟到观众的尴尬。


       本场演出,虽然没有达到满场,但上座率近九成的观众席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他们随着乐曲的表现时而欢快、时而激动、时而深沉、时而宁静。乐章间没有乱鼓掌的,虽然著名的第二乐章的大坑也没有人掉进去。演奏家精彩的演出后爆棚般的掌声和欢呼让整个乐团也为之动容。这种现场感是任何录音所不能替代,更是不亲临现场所难以体会的。

       天津,以实际的表现展示了自己的风采,这是对艺术家付出的劳动最好的回馈。虽然曲子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比较陌生,但观众以自己的掌声揭示一个事实,——美妙的旋律不需要解释,她本身就是证明:“没有音乐的人生将是一场错误。对此,我深信不疑。在快乐时,在悲伤时,总会有那么一段旋律与你同行。有些歌儿,也许只有自己才听得懂,那些跃动着的音符,会唤醒心灵最深处的悸动和渴望。可我相信,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共通性,无关时间,无关空间,更无关国度,美好的旋律总能打动人心,经典也会留存。——尼采”


       2018年6月20日,天津,属于音乐、属于完美、属于回味、属于——


       妙音天成。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